價格:聯(lián)系客服報價
上課方式:公開課/內(nèi)訓/總裁班課程 時間上課時間:2天,6小時/天天
授課對象:企事業(yè)中高層 企事業(yè)經(jīng)營者與治理者
授課講師:顏何
用人得當,首在知人。知人、識人準確,方能實現(xiàn)用一賢人群賢畢至,見賢思齊蔚然成風,干部作風純潔;用人不淑則惡貫滿盈,拉幫結派各立山頭,世風日下。自古以來識人用人就并非易事,一個干部能不能干、清不清廉、與群眾是不是打成一片……這些重點要素都需要作出準確、客觀的評價。如何才能把好干部真正辨識出來?干部的政績?nèi)绾慰紲士紝??考察考核環(huán)節(jié)需要如何改進? 在當今新形勢下,這些都是必答題。 在選賢任能和識人用人方面晚清重臣曾國藩可謂有其獨特而又實用的一面。 本課程將從曾國藩所著《家書》和《冰鑒》為主線;以晚清重臣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和識人用人的中國式領導力為案例,分析解讀曾國藩的識人用人八字訣:廣收、慎用、勤教、嚴繩。用易儒道佛醫(yī)縱橫六家國學經(jīng)典智慧作為貫穿,把曾國藩為人處世和識人用人的為政理事和國學經(jīng)典做最融洽的結合與應用,運用于干部選拔、修身齊家、政務理事、企業(yè)經(jīng)營等等。
● 學習曾國藩如何使用國學經(jīng)典的智慧識人用人和修齊治平 ● 明白經(jīng)營企業(yè)又要客觀辯證地學習曾國藩的中國式領導力 ● 掌握干部選拔與用人之能以及容人之短的曾國藩領導藝術 ● 領會曾國藩的處世之道對干部任命又會有哪些啟迪和幫助
課程大綱 曾國藩識人用人篇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識人是做好干部工作一項基礎性工作,但是人的思想行為的復雜性、多變性和兩面性也決定了識人的難度。 第一講: 廣收 即廣泛延攬人才 拒絕急拿現(xiàn)用、憑印象用人——零距離觀察 功夫下平時 廣收標準考察干部: 1、文正勤儉剛明孝信謙渾八品立身 2、面對困難敢于擔當能夠自強不息 3、面對外界誘惑能夠保持堂堂正正 4、面對工作壓力能夠調(diào)整心態(tài)陽光 5、面對臨時任務能夠具備精力充沛 第二講:慎用 即量才取用,務求慎重 大事上看德,小節(jié)中察德——德才兼?zhèn)?,以德為?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惑,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曾國藩 用人標準首先是干部的“德”,比較抽象,好像“看不見摸不著”,加之受各種表象、多種因素的影響,考察識別干部的“德”容易出現(xiàn)“問題看不準、差別分不出、具體操作難”等情況。干部的德如何才能準確識別? 慎用的標準考察干部: 1、儒家八德---為人處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2、道家六德---團隊協(xié)作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3、佛家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利他則久的行動、遵守制度的行動、包容客戶的行動 不斷挑戰(zhàn)的行動、反思反省的行動、運籌帷幄的行動 學會感恩,學會利他,學會兼濟天下 做到感恩,做到忠誠,做到敬業(yè)實干 第三講:勤教 即是經(jīng)常進行督導和教誨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 通過學習曾國藩識人用人智慧達到: 領導者在實際工作中會更好地管理下屬,同時更好地與上級相處,能夠做到對企業(yè)忠誠不二,對上級承諾負責,對下級仁愛教育,在工作中能夠成己成物,樂于奉獻、承上啟下,相得益彰。 勤教的標準考察干部: 1、識人用人之能否激勵屬員自強不息 2、識人用人之能否指揮屬員在位謀政 3、識人用人之能否監(jiān)督屬員廉潔奉公 4、識人用人之能否強調(diào)屬員身正示范 5、識人用人之能否發(fā)展屬員自我提升 6、識人用人之能否面對屬員慎言敏行 懂得務本,了解輕重,正確處理角色關系 踐行認知,知行合一,盡忠盡責心外無物 第四講:嚴繩 即立法度,上規(guī)矩,嚴加管束 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曾國藩 既看顯績又看潛績——不唯績效高 畫準實績像 選擇的焦點是不同考核指標的權重?!凹瓤锤刹匡@績,又要看干部潛績 嚴繩的標準考察干部: 1、作而不辭:識人用人之能否教育屬員陽光心態(tài) 2、生而不有:識人用人之能否指導屬員工作技巧 3、為而不恃:識人用人之能否規(guī)劃屬員職業(yè)生涯 4、長而不宰:識人用人之能否指揮屬員明確方向 5、功成不居:識人用人之能否預防屬員環(huán)節(jié)紕漏 備注:曾國藩辨識人才和任命干部的法門,被許多人視為“相面術”。其實,曾國藩察人與民間看相是不同的,或者說是“小同大異”“形同實異”。其要義在于,通過人的外在形態(tài)來體察其內(nèi)在的精氣神,從而由表及里地洞悉其心地和志趣。目的在于“看透人之后再用人”,避免盲目選人、糊涂授權。曾國藩察人,并非全憑相貌,他更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聽其言量其心志,觀其行測其力,析其作辨其才華,聞其譽察其品格”。